第536章 封赏功臣(上)_大唐第一臣
笔趣阁 > 大唐第一臣 > 第536章 封赏功臣(上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36章 封赏功臣(上)

  …

  岭南,自古以来便是消息闭塞,难于外界通人烟,尤其是在战乱时期,有心人只需要封锁道路,便是隔绝于世。

  钦州都督宁长真虽然率先宣布固境自守,脱离大唐,但是宁长真年老体弱,并没有进取心,只是按兵不动,固守钦州,并没有攻打其他州县。

  越州刺史宁道明野心勃勃,他传信给南合州刺史宁纯,力劝宁纯起兵反唐,一起割据岭南,创建属于他宁氏的雄图霸业。

  宁纯是宁氏家族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文士,他曾游历中原,并在高冲同在国子监同学数年,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,自认为出自临淄宁氏,他的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士宁戚,向来以文士自居。

  宁纯深知大唐的强大,现在天下一统,人心思定,宁道明割据岭南绝对是痴心妄想,面对宁道明的招揽,宁纯严词拒绝,并决意发兵讨伐。

  宁纯的父亲宁宣曾担任南梁的定州刺史,武德四年归附大唐后,李渊没来得及封赏,宁宣便病逝,而宁宣是前隋钦州刺史宁猛力的弟弟,宁纯便是宁猛力的侄子。

  宁道明则是宁猛力次子宁xuan(上面一个虤,下面一个貝)之子,宁道明便是宁猛力的孙子,所以宁道明需要称呼宁纯叔父,尽管宁纯年纪比他小。

  宁道明见叔父宁纯如此决绝,大怒之下便联合高州冯暄,二人一同进攻姜州。

  姜州,这个州很年轻。

  武德四年,宁纯担任越州刺史,他善抚流民,引导民俗向化,调和汉俚之间的矛盾,面对山多地少的局面,他便引导民众开拓荒地,劝课农桑,政绩非常显著,山里的俚僚出来耕种,后面这个地方的百姓便越聚越多。

  因为山高路远,属于三不管地带,为方便管理,宁纯便上书朝廷,请求在这处新诞生的聚集地设置州县,派遣官吏专门治理。

  这种属于实实在在的开拓教化之功,李渊大喜,下旨割越州的封山、蔡龙二县,并领东罗县、高城县,以当地的姜山为名,设置姜州,治所设在封山县(今广西灵山)。

  宁纯可以说是姜州之父,眼见宁道明、冯暄联军攻打姜州,宁纯大怒,立即领兵驰援姜州。

  新诞生的姜州防守薄弱,宁道明等人一战击溃姜州守军,攻陷姜州,进驻封山城。

  封山城,原来的刺史府里,一阵喧闹,宁道明高坐主位,怀中搂着一名身材娇小的女子。

  宁道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,随意用衣袖擦擦嘴角,便是咧嘴笑道:“要我说,当初就不应该归附中原,早些反了,我们早些快活”。

  麾下部将闻言大笑,只听得宁道明继续说道:“到时候我们把道路封死,中原人一个进不来,这岭南之地,还不是任由我们快活,何必要听朝廷的约束”。

  一名黑瘦的部将立即举起酒杯说道:“到时候这岭南就姓宁了”。

  宁道明闻言更是仰天大笑,非常满意。

  这时,他的眼睛看向左首边一名须发皆白的大汉,“冯老大,你怎么不说话?”

  这人正是冯盎的兄长冯暄。

  听得宁道明的话,冯暄放下酒杯,看向宁道明,“宁二,你答应我的,冯盎交给我处置,并且不许染指高州”。

  宁道明哈哈大笑,直点头笑道:“这是自然,成大事者,岂会食言,冯老大你就放心吧,我一定将冯盎亲手交给你”。

  说完宁道明举杯相邀,一饮而尽,眼中闪过一丝鄙夷。

  “谈殿正在攻打高凉城,我们何时过去?”冯暄再次问道。

  “不急,谈殿在对付你家的蠢货,我们也要先解决我宁家的蠢货”。

  宁道明脸色浮现狠辣之色,“先解决宁纯,再东进,擒冯盎,破广州,称霸岭南”。

  言辞间完全没有宁纯这位叔父放在眼里,更是谈不上一丝尊敬,至于钦州的伯父宁长真,宁道明似乎是有意无意的避开,并没有提及宁长真,在他的计划里,宁长真命不久矣,到时候他就是宁氏下一任家主。

  诸将闻言顿时激动起来。

  长安城,五天时间的预热,城中百姓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
  腊月十五,望朝。

  天还没有亮,高冲便是起床梳洗,然后狠狠地吃完两大碗糖饼,直撑得肚子圆鼓鼓。

  见高君雅也是尽力的往嘴里塞胡饼,高冲不由得笑道:“阿耶,实在吃不下算了,塞两个在袖子里,别给撑坏了”。

  高君雅白他一眼,捡起手边的绢布擦擦嘴,没好气的说道:“如此隆重场面,到时候衣袖里滚出两个胡饼,你觉得好看吗?”

  高冲愕然,继而捂着肚子哈哈大笑,直笑得直不起来腰。

  他没有想到一向严肃的父亲竟是给他来个冷笑话,不过一想想那个场面:万众瞩目之中,当朝首相领旨谢恩,结果衣袖里滚出两个胡饼,那可真是丢人丢大了……

  只怪现在大朝会实在折磨人,现在不过寅时,不出意外的话,这个望朝,封赏功臣,应该会持续到午时,足有三四个时辰,若是不吃饱一些,唯恐体力不支。

  父子二人整理衣襟,出府门之后,高冲便是叉手拜道:“恭喜阿耶,今日荣登首相之位”。

  高君雅只是摇摇头,看着天穹星月,慨叹道:“唯恐行差踏错,便是落个干戈寥落啊”。

  高冲深以为然,这些年他也见过太多人的黯然退场,哪怕是他坚定不移的支持李世民,也是战战兢兢。

  “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……”。

  高冲有样学样,负手叹道:“高处不胜寒,且行且慎行啊”。

  话音落下,高君雅冷哼一声,“什么楼塌了,晦气”。

  高冲摸摸后脑勺,咧嘴笑道:“阿耶说的对,晦气”。

 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,便是各自登车上马,出坊直奔承天们。

  来到朱雀大街,高冲便是一脸惊诧,只见大街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,道路两边武侯们竭力的维持秩序。

  高府随从紧紧护在左右,见高冲一脸惊诧之色,高大龇牙咧嘴的大声说道:“听说这几天陆陆续续有京畿的人都赶过来,城中酒肆客栈都已经爆满了”。

  “好家伙”,高冲咋舌道:“失算了,早知道提前开几家客栈了”。

  高大愕然无语。

  顺着朱雀大街,进入朱雀门,穿过鸿胪寺等署衙,进入承天门,没有两侧拥挤的百姓围观,瞬间轻松许多。

  高冲迎面遇到长孙无忌,这厮露着两排牙齿一脸喜色。

  见高冲到来,立即上前见礼,“攸之舅舅有礼了”。

  高冲眉头一挑,便是打趣笑道:“辅机你这是捡着钱了?”

  长孙无忌闻言一顿,毫不掩饰的笑道:“还没给舅舅报喜,外甥我也是功评第一”。

  高冲并不意外,直点头道:“这倒也是意料之中,恭喜辅机了,回头一定要在英雄楼大摆三天,好好庆祝庆祝”。

  长孙无忌脸色一黑,嘴角直抽抽,“舅舅说笑了,你这都还没有摆呢?”

  高冲闻言眼睛一瞪,看到高士廉走过来,便是上前见礼,“兄长有礼了,你来评评理,辅机他竟然要我在英雄楼设宴给他庆祝,你说过不过分?”

  高士廉闻言顿时瞪向长孙无忌,“辅机你过来,怎么回事?你要我们长辈给你庆祝?”

  长孙无忌胖脸涨得通红,急忙说道:“舅舅你别误会,我没这个意思”。

  在高士廉面前,长孙无忌可是不敢造次,绕是当朝国舅也得乖乖低头。

  正当众人嬉笑之时,李世民的銮驾到来,众人急忙迎驾。

  随着监察御史的排班,礼官就位。

  承天门内,广场上,乌泱泱的文武百官,高冲垫脚回望,这可真是文武百官,绝对不下数百人之多,应该称作文武千官。

  而承天门外,朱雀大街左右两侧的街道上,人山人海,百姓云集。

  “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,以及东宫六率,左右春坊主官,随朕登楼”,李世民也不拖沓,直接吩咐道。

  众人闻言,有人欣喜,有人羡慕,然而有资格登楼入座的人,也只有这数十位。

  高冲作为大理寺卿,九卿之一,自是可以登楼,在他人羡慕的眼神中,高冲整理衣襟,一本正经的准备登楼,以迎接百官以及百姓的瞩目。

  岂料程知节这厮上前一把搂住高冲的肩膀,挤眉弄眼的说道:“攸之兄弟,俺老程这腿脚突然有些不听使唤,你扶着些”。

  程知节现在官拜太子右卫率,执掌东宫宿卫,右卫率作为东宫六率之一,程知节同样可以登楼。

  高冲有些诧异,继而忍住笑意说道:“你该不会怯场吧?”

  “什么话?”程知节顿时瞪眼道:“俺老程什么场面没见过,还会怯场?”

  不过说完之后程知节便是缩缩头,低声笑道:“不过外头的场面还真挺骇人,乌泱泱的,全是人”。

  高冲知道这厮就是来搞怪的,程知节也无视监察御史瞪眼,继续跟高冲勾肩搭背的登楼。

  来到承天门城楼上,高冲抬眼一看,顿时嘶一口冷气。

  这时,天色还没有大亮,只见朱雀大街上,绵延的灯火直至天边。

  承天门是太极宫的宫门,再往南穿过鸿胪寺、太常寺等中枢官署便是朱雀门,而朱雀门直到长安城南门明德门,足有十里长,这条十里长街,便是朱雀大街,俗称天街,便是当今世界上最宽、最长的大街。

  承天门上面高大雄伟的楼观,自前隋时起,便是举行“外朝”大典的地方。

  城门内,左右卫士夹队列丈,门外广场,甲士环绕,依仗排列,千官序立。

  各国使者早早地在此等候,随着金鼓齐鸣,乐舞并作,李世民缓缓登台。

  时间刚刚好,李世民登台之后,正值清晨五更,随着承天门上敲响第一声晨鼓,长安城各座城门对应的大街,街鼓齐声响应。

  长安城门迎着大唐武德八年腊月十五的第一抹朝阳,缓缓打开。

  这正是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

  实际上,承天门在前隋称为广阳门,李渊登基后,改名顺天门,但是李世民登基后,在高冲的建议下,已改名承天门。

  同时,在今年之前,长安城里响起新的一天的信息是由巡街武侯来呼喊传递,称之为传呼,也就是用嗓子喊。

  清晨,街上的士兵来回穿梭,扯起嗓门呼喊,新上任的御史马周觉得如此有失国体,也浪费人力,便建议设置街鼓,由城门郎按照漏刻时间来准时擂动晨钟暮鼓。

  李世民张开双臂,迎着朝阳,照耀得身上金光灿灿。

  在礼官的指引下,官员齐声参拜,城外的百姓纷纷效仿,一时间,声浪冲天,直击霄汉。

  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庄严肃穆,高冲直觉得心底振奋,热血奔涌。

  参拜过后,礼官奉上敕封诏书。

  李世民看向座下文武,竟是看着高冲,含笑说道:“今日听封,先由攸之宣诏,若攸之声哑,便由子聪继之”。

  高冲一顿,便是兴然出列领命。

  另一边,陈叔达飘飘然挥挥衣袖,恭谨领命。

  陈高二人,一老一少,全部是容止出众,声音清朗洪亮,直白一点来说便是长得好看,声音好听。

  高冲上前领旨,微微清清喉咙,便是来到台前,左右有楼观,利于收音,这里便是讲话宣诏之地,城墙在这里经过特意改建,便有意想不到的扩音效果,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。

  原本历史上,在这个位置,举行过许多次重大的典礼活动,比如隋文帝平定南陈献俘、唐太宗册封李治为皇太子、唐睿宗即皇帝位、唐玄宗接受吐蕃盟书等。

  随着高冲上前,观礼的各国使节以及京畿的百姓,纷纷击掌喝彩,呼声震天。

  李世民见状捻须大笑,对着左右笑道:“让四方诸夷看看我中原天朝的人样子”。

  高冲脸色有些火热,尽管他并不怯场,但是这么多人注视着他,肯定是会有压力。

  展开诏书,高冲深吸口气。

  “册曰:……”。

  只前面两个字,众人便是心里一凛。

  唐承隋制,封授三品以上官职称册授;五品以上官职称制授;六品以下官职称敕授。

  这开场便是册授,真是大手笔啊。

  随着前面一大段称扬德泽,褒美功业的美言宣读完,便是进入正题。

  “…

  尚书右仆射、燕国公高君雅,可尚书左仆射,改封赵国公,食实封一千五百户。

  民部尚书、宋国公萧瑀,可尚书右仆射,食实封一千四百户。

  太子右庶子、义兴郡公高士廉,可侍中,进爵许国公,食实封一千四百户。

  太子右庶子、临淄县侯房玄龄,可中书令,进爵邢国公,食实封一千四百户”。

  直到这里,众臣心里既是惊涛骇浪,同时也觉得理所如此,以上四人拜相,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意外。

  四人之中房玄龄年龄最小,但也已经年近半百,他经高冲举荐,跟随李世民至今已有八年,期间从未缺席李世民的任何一场战役,始终追随左右,兢兢业业处理军政,如今拜相,也是情理之中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9bi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9big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